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家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是在赌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会在一年左右过去。即通过大力度的刺激投资保住中国经济不大幅度滑坡,期待一年后全球经济好转,出口回升,届时内外相接,保住中国经济成功度过危机。如果危机持续两、三年,4万亿扩大内需的政策肯定是不够的,继续进行大力度的货币、财政刺激将会使中国经济不堪重负。今年9000亿元的财政赤字占GDP比例为2.9%,距离国际警戒线3%已经没有什么余地。货币政策方面,今年信贷总额可能达到10万亿,如果明年再增长20%即新增15万亿,银行贷款占GDP的比重超过40%,必然引发资产泡沫、物价走高。

现在来看,中国赢了,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宽松的政策成功实现了中国“保增长”的第一目标,同时全球经济包括美国、欧洲、日本都在好转,外部需求最近两个月环比也在上升。所以我对这半年多来中国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是赞同的。

虽然中央一直都是在提“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强调的是“宽松”,实际状态也达到了“极度宽松”,下半年则是强调“适度”和“动态微调”。这明确了两个政策信号:一是政策不会转向,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变成从紧的货币政策,只是进行微调,二是要动态相机调整,即根据国内外经济走势和价格变化相机进行动态微调,力度不猛但又经常有所变化。

那么,下半年如何把握“适度”呢?

首先,从信贷的方面来说,全年贷款在8万亿左右是最优的理想状态,但是因为上半年新增已经达到7.37万亿,所以全年应该控制在9.5万亿的水平。今年9.5万亿元,每年自然增长10%,新增10.5万亿元,还说的过去。信贷零增长不可能,那是严厉的紧缩,会留下大量的半拉子工程。今后两三年中贷款增速应稳定与GDP增长率相近的水平,这正是“稳健”的货币政策。

在此目标下,银行业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运作腾挪。第一,上半年信贷已经达到7.37万亿,余下的逾2万亿额度,可以在7月份到12月份的六个月中,每个月发4千亿,7月份新增信贷3559亿基本上就在此范围内。第二,除信贷之外,还有3.4万亿元的票据融资,可以将此置换一些出来给贷款。上半年新开工铺的摊子太大,根据后续资金倍增的项目投入规律,下半年资金需求量很大。我建议银行要采取“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尽可能减少甚至停止对新开工项目的贷款,寻机退出某些利差低、风险大的项目贷款,集中资金保住现有优质项目资金供应。这件事不能靠银行一家来办,发改委要停止再批新的项目。

其次,对于央行,把握“适度”和“动态微调”,一是通过发放定期票据收缩银行的流动性,二是对各家银行道义劝告控制信贷,否则将处以惩罚,比如发定期票据,这一措施央行在此前几个月中也曾采用过,效果非常明显。三是银监会可以和央行一起严格收紧信贷条件。因为现在随着贷款的不断增加,企业的资本金越来越少,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超过60%,接近比较公认的负债率警戒线。固定资产贷款是有资本金比例要求的,如果达不到资本金比例要求,银行就不能贷款给企业。另外,上半年还有很多变相的方式给企业补充资本金,比如通过发理财产品来筹资,对此也可以进行严格控制。四是动用存贷比高限要求及法定存款准备率政策。现在银行存贷比是67%,离75%的上限还有8个百分点。银监会剔除保证金存款后,存贷比更高一些。法定存款准备率由14.5%提高1个百分点收缩效应明显。现在出口下降引致外汇占款减少,股市分流储蓄存款,7月储蓄存款负增长192亿元。虽然中国资金总的还会过剩,但下半年银行间资金会比较紧的。

7月份新增信贷大幅回落至3559亿元,尽管与前一段时间央行密集的动态微调政策以及银监会频繁出台的各种监管政策有关,但主要因素还是经济本身。好的项目越来越少,银行信贷猛增也应歇歇脚。即便央行不出手调控,信贷增长也会自然回落。6月末新增信贷“井喷”,很大程度是一个冲时点因素,到了7月份有些贷款陆续还回来了,还有些贷款已经发放但是企业并没有去提,所以7月份新增信贷额的下降是一个自然回归,同样在9月份也会存在一个冲时点的因素。

最后,货币政策应该在今年的9月份回归中性,即处在既不宽松也不从紧的一种状态。因为,货币政策的时滞一般是9个月左右,去年11、12月份我们大量发放贷款,在物价上要到今年的8、9月份才能体现出来,即CPI由负转正。所以在物价有所表现的时候,央行货币政策的决策者才有勇气采取一些措施收缩货币政策。本轮贷款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影响最终消费需求的时滞会更长一些。

尽管近期投放了大量的货币,物价也不会很快涨起来,今年不会,明年也不会。这主要源于居民消费构成的变化,现在,对工业品及服务业的消费占比越来越大,比如手机、家电等,但由于这些并非必需消费品,所以工业品很难涨价。而粮食、猪肉等生活必需品从现在来看并没有一个大的涨幅。政府对一些基础性的产品往往进行补贴、限价,价格也涨不起来,比如电价。另外一个因素是中国的收入构成,即贫富构成。穷人购买力不足,而富人则主要把钱用来做投资,而非一般消费。大量的政府支出也转化为较少一部分人的收入,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对CPI忧虑。即便货币发行多了,如果流向储蓄、投资,而不去消费,那么价格就涨不起来。出口疲弱,也会压抑内需价格。全球经济微弱复苏,价格也涨不起来。目前有所表现的还是在资产价格,即房价和股价。受自然条件约束较大的自然资源,比如铁、煤、石油等,尽管价格在上涨,但在全球节能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呼吁下,油价进入快速上升通道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导致中国今明两年输入性通胀发生的概率非常小。

综上,中国经济整体会陷入一种比较低迷的状态,重复1999-2001年的状况,即经济弱增长低通胀、企业高负债低利润、社会低就业低收入、高股价房价。加入WTO之后的出口迅猛增长(2002、2003年出口增长率分别高达22.4%和34.7%)和住房及汽车消费热潮引致中国经济走出低迷状态。现在因中国经济运行成本飙升,即便全球经济转暖,中国亦无法重现世纪之初的出口高增长。预计中国经济在8%-9%左右的调整不少于三年。政府也不宜出台力度更大的刺激政策,而应将更多的资源用于保民生维稳定、深改革促创新。政府、企业、银行和全社会需要适应这种弱增长的格局,静静等待中国下一轮经济高涨。

话题:



0

推荐

黄金老

黄金老

19篇文章 13年前更新

1972年生,安徽安庆人,经济学博士,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4),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中国改革开放论坛、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第十届共青团吉林省常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