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世纪之交,国内外一片中国银行业行将崩溃之声,一些境外战略投资者正是在此后一段时间内以1.5元左右一股购得大量中资银行股权。2003年7月我在为《商业银行财务管理》(第六版)中译本作序(题为“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发展趋势与中国银行业重组革新前景”)时就指出,“在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10年之久的中国银行业也骤然加速改革,以’公司治理+产权多元化’为主线的国有银行重组上市工作已进程过半,非国有商业银行的振兴图谋也在火热进行中,由此推之,伴随着中国银行业大重组的成功,国际银行业中的中国银行业军团会取得与中国全球第六大经济体相称的地位。”2008-2009年,全球十大市值银行中,中国已独占三甲。

2009年年初,中国的银行股一片黯淡,香港以及内地的明星基金经理纷纷看淡银行股,RBS竟以不足1.70港元一股悉数出售了中国银行股权,其时我在《中国金融》杂志以“2009年银行产业依然看好”一文做出另类看法,” 2007、2008年,银行板块都是上市公司中业绩最好的板块。……2009年……银行经营形势复杂严峻,……但业绩增长的势能不会改变,有望达到10%以上,银行产业依然看好。”今年上半年,中国的银行股涨势如虹,成为资本市场的擎天一柱。

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决定了银行融资的主导地位。城镇化、重化工业化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占主导,设备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庞大,带来了强劲的银行融资需求。日本、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在重化工业化阶段,都造就了世界级的大银行。现在全球前五大银行中,中国占据三席,固然有金融危机的助推因素,主要还是高增长、高投资、高融资的必然结果。中国大型商业银行不仅有最雄厚的客户基础、最广泛的渠道,更有最佳的市场信誉,半个世纪以来没有损失存户一分本息,受到存贷双方的青睐。中国各类直接融资形式的发展只有借助银行这一平台,才能有规模。例如,企业债券市场长期发展缓慢,其子类——中期票据——近年发展迅猛,正是主要借助银行这一平台实现的。这场金融危机进一步提升了银行业的信誉,同时贷款规模控制取消,银行融资地位进一步增强。

2001年,国内非金融部门融资构成中,银行融资占比为75.9%,此后逐年上升,2004年达到87.9%。2005-2007年实行贷款规模控制,银行融资占比下降,2007年低至78.7%。2008年最后2个月贷款规模控制取消后,银行融资占比再次跃升至83.1%。2009年1-6月,银行新增贷款达到7.37万亿元,银行融资占比超过90%。虽然今年贷款增速较快,但存款也有快速增加,2009年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贷存比为68.5%,离75%的上限仍有6.5个百分点,银行可贷资金依然充足。未来5-10年,贷款业务依然是中国银行业最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业务。中国银行业需要抓住城镇化、重化工业化阶段的“三高”历史机遇,迎来长波发展。银行业的做大做强,不仅能为“保增长”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本身也是“保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一季度金融服务业产值达到4797亿元,占GDP比例为7.3%,同比增长18.9%,大大快于GDP增长率6.1%。

总之,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银行业贷款的快速增长,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的,需要强力规范,但不要惊奇。正如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论及“银行和银行的新作用”时指出:“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及其集中于少数几个机构,银行就由普通的中介人变成万能的垄断者,他们支配着所有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几乎全部的货币资本,以及本国和许多国家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原料来源。”“随着资本的集中和银行周转额的增加,银行的作用根本改变了。分散的资本家合成了一个集体的资本家。银行替几个资本家办理往来帐,似乎只是执行着一种纯粹技术性的、纯粹辅助性的业务。而当这种业务的范围扩展到很大的时候,极少数垄断者就控制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工商业业务,就能通过银行的联系,通过往来帐及其他金融业务,首先确切地了解各个资本家的业务状况,然后加以监督,用扩大或减少、便利或阻难信贷的办法来影响他们,最后则完全决定他们的命运,决定他们的收入,夺去他们的资本,或者使他们有可能迅速而大量地增加资本等等。” 列宁论述的时代正是德国工业化时代,今天的中国要不是分业经营限制,银行则会买下大半个国家。我粗略算了一下,1999-2007年,银行以直接、间接方式为国有企业补充了24298亿元的资本金,占同期国有企业新增资本金的25%。2008年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47.84万亿元,是全部工业企业总资产的114%。中国银行业这一强势地位还要持续5-10年。当然,银行业也要居安思危,随着重化工业化、城镇化走向尾声,未来一旦基础设施行业、电力行业、重化工业等贷款需求减少,银行业的巨额资金就找不到可贷对象,日本银行业今天的寂寥将在中国重演。

话题:



0

推荐

黄金老

黄金老

19篇文章 13年前更新

1972年生,安徽安庆人,经济学博士,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4),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中国改革开放论坛、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第十届共青团吉林省常委。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