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09年8月28日,应《理财师》杂志之邀,主持了一场百人楼市沙龙,现场嘉宾观点争锋,观众质疑犀利,真切地感受到了房地产之于现今中国社会之热度。感谢杂志编辑,赋予沙龙文字一个时下颇为时髦的名字,妥贴无加。

这是开发商排着队当“地王”的年代。

这是价格蒸腾,京沪豪宅动辄每平米数万元的年代。

这是刚性需求、投资性需求、防御性需求齐头并进的年代。

然而,成交量持续萎缩的事实却一直刺痛。2007年底倾覆再现的隐忧之下,拐还是不拐,这是个问题。

唱衰者说,“金九银十”将“大约在冬季”。

主持人 黄金老 资深财富管理专家

本期FP前行者:

陈国强 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

前行理由:房地产市场专家,关注各方面经济数据

肇越    金融学者

前行理由:专注家庭理财规划

王皓    投资理财规划专家

前行理由:C F P资格认证培训讲师,研究各投资领域

曹建海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前行理由:长期唱空房地产市场,认为泡沫严重

李莹    银行信贷专业人士

前行理由:房贷专家,业内实践者

房价摩天?

观点争锋
◎ 今年中国楼市的市场消费主体已经由自住需求,转向改善性需求、投资性需求以及担忧通胀的防御性需求。
◎ 很多学者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能理性地看到泡沫存在,但是通常对市场非理性状态的持续时间估计不足。
◎ 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开发商手上存量减少,开工量又不够,明年可能会供不应求,房价就会涨,所以有很多人买房是在囤房。
◎ 房价越涨,买的人越多,只能说明投机需求已经主导市场,这就是泡沫。在中国很多城市,地价已经超过建造成本,这是典型的泡沫价格,这种泡沫是必破的。
 
黄金老:这轮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只有两种资产价格没有跌,一种是黄金,另一种是房地产。黄金与地产的价格非但没降,反而逆市上升。今年4月迄今,国内主要城市房地产价格均呈现较快的上升势头。对今年房地产市场的形势,各位嘉宾有何看法?
陈国强:中国楼市去年持续低迷,今年却异常火热,反转速度之快,出乎业内外大多数人的意料。今年上半年,关于房地产市场的几组数据呈现强烈的对比。
对比之一:消费信心高涨,投资信心减弱。年初以来,在政府鼓励住房消费的政策引导下,主要城市的市场成交量增长速度快,成交金额增长幅度高,消费信心上升明显。今年前7个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普通商品房交易量同比增长7%以上,成交金额同比增长超过60%。相比之下,房地产企业的投资信心较弱。前7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1.6%,而2000年以来,这一数字都在20%以上。而且,去年10月份开始,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低于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企业对土地购置的热情,到7月份为止同比下降25%;而新开工土地面积的指标到7月份一直是高增长。从这几个指标来看,房地产企业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并不看好。
对比之二:市场第一季度遇冷,第二季度转热,可谓冰火两重天。一季度,房地产市场低迷;二季度,特别是6月份以后,土地市场接二连三出现了很多“地王”项目。
对比之三:市场消费主体由自住需求转向改善性需求、投资性需求,以及担忧通胀的防御性需求。由于去年年底以来,政府出台鼓励住房消费政策,同时,企业普遍采取让利促销的做法,将近20个月的等待后,观望人群开始陆续选择买房。所以今年前4、5个月,需求主体以自住为主。随着市场的回暖,5、6月份以后市场的需求主体转换为改善性需求、投资性需求,以及担忧通胀的防御性需求。最近,在上海、北京等城市,很多高端豪宅项目热销。上海浦东新河湾8月8号开盘当天成交40个亿,创下中国房地产市场成交量纪录。“汤臣一品”从2005年开盘到2009年,总共才销售了4套,今年7月份一个月就销售了近30套。
对比之四:住宅市场回暖,而商业地产、工业地产低迷。今年以来,住宅市场呈现非常明显的整体回暖趋势。相比之下,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却比较低迷。前一段,某房地产专业网站进行一项跟踪调研,发现在北京200多个有代表性的商业地产中,有将近一半租金下降明显。
黄金老:关于地产泡沫,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去年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只有1%,同时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是28.8%,中国未来三年房地产会面临供应不足,目前房价上涨并不是泡沫;另一种认为,不存在房产供应不足的问题,现在的房价上涨是泡沫推动。各位嘉宾支持哪一个观点?
肇越:我想从两个角度来谈房地产市场。一是普通投资者如何看待这个市场;二是从家庭理财的角度,如何认识房产在家庭财产规划里所占的位置。
从普通投资者角度来看,房产市场是否值得投资,就看有没有泡沫,这个房子值不值这么多钱。判断是否存在泡沫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租房和售房价格比。目前国内租房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反映的价格是比较真实的;而买卖房产市场存在各种信息不对称,同时受到产权制度的影响,价格往往偏差比较大。以北京市场为例,200万元左右的房子平均月租金大概4000元到5000元。拿200万元做任何投资,都能达到平均5%的回报率,远高于房租。既然如此,大家为什么还要去买房?实际上,买房者是把房子当作投资品,在赌房价上升。从家庭理财角度看,现在是一个全世界低利率的时期,月供压力很小;一旦利率上升,月供压力会迅速上升。
存在这些问题,为什么房价还会涨得这么厉害呢?通常货币投放增加之后,资金有两个去处: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进入商品市场是通货膨胀,进入资产市场是资产价格上涨,这是流动性推动,跟需求没有关系。中国人口没有快速增加,居民收入也没有快速增长,住房需求不可能快速增长。
很多学者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能理性地看到泡沫存在,但是对市场非理性状态的持续时间,通常估计不足。学者认为,市场既然偏离了合理价格,就应该迅速返回来。实际上,不论是股票市场还是房产市场,都会偏离之后还偏离,恢复周期比所有学者想象的都长。
王皓:现在有一种错误的观点,认为开发商手上存量减少,开工量又不够,明年可能会供不应求,房价还会涨。很多人买房是在囤房,如果他预期房价会涨,会一直屯下去,不考虑持有成本、按揭、租金收益,目的就是要搏资本利润;一旦对房价的预期改变了,就会抛出。可是房子的流动性非常不好,抛出的人多了,房价就会下降,越降越抛,形成恶性循环。
曹建海:出现供应不足说,是因为一些城市出现了库存消化过快现象。原计划20年消化的,现在几个月就消化掉了。我的判断正好相反,这不是供应不足,而是投资泛滥!
我们要区分住宅地产与商业地产的需求差异。商业地产是有纯粹需求的,住宅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则跟价格相关。对于没有购买力的人来说,所谓住房需求就是要一个床位,可以租,可以买旧的,可以买位置偏的,可以买小的,甚至买小产权房。消费者确实存在,只能说他们有购房欲望,但未必都有购买能力。房价越涨,买的人越多,只能说明投资需求已经主导市场,这就是泡沫。怎么来判断泡沫,有一个最简单的标准:在中国很多城市,地价已经超过建造成本,这是典型的泡沫价格。泡沫价格导致了房地产售价过高,只能由投机者来购买。一旦投机者找不到“击鼓传花”的下家,就像当年的海南一样,不管成本有多高,泡沫都会崩溃。中国现在正在重蹈日本泡沫破灭的覆辙。日本经济曾经保持了数十年的高增长、低通胀,然而,从1991年起,日本经济突然陷入崩溃,房地产价格狂跌,多家日本大银行宣布破产。现在的中国与当年的日本经济很类似: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并在出口锐减的时候,用刺激经济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进行大量公共投资,并推行低利率政策,这些因素导致地产价值升值。根据公开数据,北京住宅地产价值7.2万亿人民币,大约是北京GDP的7倍;而当年日本泡沫最严重的时候,房地产价值也只是GDP的3倍。中国现在完全步了日本的后尘。这种泡沫是必破的。
 
推手凶猛?

观点争锋

◎ 而本意上讲,银行在房地产信贷方面越来越谨慎。中国的银行正在学习冷静地思考问题,从自身风险和稳定的角度规范信贷投资,避免走日本或者美国次贷的后尘。
◎ 一些企业主对整个经济形势感觉不明朗,因此购买成套房产保值。用生产性资金去购买住宅,对房地产市场形成了快速的推动。
黄金老:1980年代后期,日本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一个重要因素是有大量机构购买者,当时日本的银行和企业大量购买住宅房地产,而中国目前还没有这样的现象。
曹建海:我不赞同这种说法,现在名义上是投机者买房,实际上他们只用很少的资金首付,然后从银行贷款,借助银行的资金大量吃进房地产。同时,由于前一段时间的放贷政策,银行大量工商业贷款也进了房地产业。现在中国是大量机构吃进房地产,跟日本一样,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黄金老:在房价上涨过程中,银行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关于银行贷款对房地产价格的助推作用,其他专家有没有不同意见?
李莹:一方面银行资金在推动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银行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采取了很多措施。银行多次规范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就是希望控制风险以自保,防止过多资金投入房地产领域。2008年11月,由于宏观形势变化,房产开发企业的项目资金从40%降到20%,个人贷款首付也从30%降到20%,都对市场起到了推动作用。但这是银行为配合整个经济发展做出的调整,而本意上讲,银行在房地产信贷方面越来越谨慎。中国的银行正在学习冷静地思考问题,从自身风险和稳定的角度规范信贷投资,避免走日本或者美国次贷的后尘。
黄金老:北京市场房价已经很高,一套房子一般都超过200万,付20%也要40万,目前究竟是哪些人在买房?作为银行专业人士,有没有发现有客户一下买10套房子的情况?
李莹:北京住宅的供给非常丰富。从高端公寓、别墅、精装修住房到经济适用房,不同类型的房子,面对的购买者完全不同。高端品牌社区的购买者非常稳健,他们不用通过银行贷款,往往一次性付清房款。他们中很多人买房确实不是为了自住,而是投资。中档楼盘一般是企业中层或小企业主在买。普通商品房的购买者则是白领以上的客户群。小户型多是年轻白领在买。经济适用房则是普通老百姓在买。
黄金老:有一部分企业主对整个经济形势感觉不明朗,他们用生产性资金购买成套房产保值,显著推动了房地产市场。在2000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低增长、弱通胀、低就业、低收入,但是股市、房地产价格上行,也出现过这一现象。
 
 
继续上行?
观点争锋
◎ 未来房价走势,还需要结合特定城市、特定区域,甚至具体项目,才能更有针对性一些。
◎ 现在流行一种错误观点,认为买房防通胀。历史经验证明,房地产只能预防温和的通胀,在严重甚至恶性通胀面前,则可能是一个非常差劲的资产。
◎ 房价仍然是稳中趋升,今年下半年的升势会比较平缓。
◎ 中国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人口老龄化更为加速,未来对住房的需求可能会逐渐减少。
黄金老:未来房地产价格走向如何,会继续上升还是就此平稳甚至有所下跌?哪些因素会影响价格走势?
陈国强:无论是针对股票还是房地产,做预测都是高风险、高难度的工作。房地产区域性差距非常明显。未来房价走势,需要结合特定城市,特定区域,甚至具体项目,才能更有针对性一些。
如何给投资者一个比较明晰的建议呢?我觉得要考虑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时机的选择。这需要观察外部宏观经济情况、当地经济状况,以及当地房地产市场的运行状态。第二是地段的选择。不同的人对于区域的选择是有明显差异的。第三是产品的选择,新房或二手房,是否小户型、位置远近,都是要考虑的。
还有一些因素也要考虑:一是买房动机,自住为主还是投资为主,或者是自住加投资兼而有之。二是开发商的资质,包括其开发经验、行业地位、品牌诚信情况。还有小区配套、户型选择、物业服务、价格因素、教育因素、交通因素等。
所以,买房要结合特定消费者、特定家庭,对区域的选择,对单价、总价的承受力等情况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估。
黄金老:若以房价收入比、租金售价比来衡量,中国房地产价格自是泡沫无疑。不过我怀疑这已不是好指标。贷款利率和收入增长率比较倒更准确,这几年的实践是当个人收入增长率为贷款利率的2倍以上时,则房价猛涨,低于1倍则房价必然下跌。
肇越:现在流行一种错误观点,认为买房子可以防通货膨胀。历史经验证明,房地产可以防通胀,前提是面对温和通胀;在严重通胀下,则可能是一个非常差劲的资产。房产既是家庭的一项主要资产,也是一项主要负债。很多家庭需要按揭贷款,一旦出现高通胀,银行会加息,月供上升,违约率也会随之上升,银行会收回断供的房产并拍卖,导致房价下降。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房产流动性很差。
有人认为,长期持有房子,房价总体来说会上涨。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中国将会出现房子多、有购买能力和意愿的人群少的情况,这有可能是中国未来房产市场的长期现象。
黄金老:今年,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推动力有三:一是银行信贷资金。2006年,全国银行住房贷款新增2000亿左右,2007年这一数字接近8000亿,2008年大约7000多亿,而2009年上半年就达到了7000多亿。二是企业的生产型资金,很多企业将生产型资金投入了房地产,特别是央企创造了很多“地王”。三是个人自有资金,这部分增长相对缓慢。如果让我来做判断,房价仍然是稳中趋升,今年下半年的升势会比较平缓。
王皓:过去10年间,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高峰期到来,房价一直在上涨,所以很多人认为还会涨下去。实际上,日本房价在1990年代到达顶峰后回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口的老龄化。中国由于独生子女政策,人口老龄化更为加速。有数据表明,2005年,100个工作的人需要养活16个老人;2025年,100个工作的人需要养活32个老人;而到2050年,100个适龄工作人要养活41个老人。就这种趋势来看,以后对住房的需求可能会逐渐减少。
黄金老:战后1950-1990年,日本的房地产价格涨了40年,其间还经历了两次剧烈上升时期——70年代日本列岛改造计划实施时期及80年代泡沫经济时期。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不过15年时间,很难就此打住。房地产价格最大的杀手在于利率,几乎所有的房地产泡沫刺破都是利率上升所为。中国企业和政府高负债,继续需要高额融资,决定了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中国仍然实行低利率政策,这将是中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最大推手。各省土地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20-80%不等,日趋庞大的行政费用和政府贷款本息都需要房地产这个支柱。住房也已成为多数居民最主要的家庭资产,高房价逐渐不再为人单方面痛恨,而变成恨爱交加。借助社会情绪,这些年有关部门趁机加征了许多交易环节的税费,现在还有人忽悠开征物业税能降房价,其结果只能是房价续涨、税费增加、多掏腰包。除了直接增加两限房、经济适用房一类的直接惠民政策,其他的房价平抑政策都不可靠,包括二套房政策、收回开发商闲置超期土地等等。经济学上的道理很简单,人为价格管制只能凑效于一时,随后都是报复性上涨。考虑到管制时期额外增加的寻租成本,随后的上涨总会超过正常的上涨幅度。虽然我们特别是我很反感房地产价格上涨,于国家于国民竞争力提高大不利,却必须接受这个现实。
 
 
投资有道
观点争锋
◎ 银行贷款这个杠杆是一把双刃剑。房价上涨的时候可以放大收益,房价下跌也会放大损失,甚至会出现负资产。如果看好房地产市场,股票可以作为一种替代的投资工具。
◎ 购买房产一般会持有较长周期,而股票的价格波动太大,很难持有较长周期,也很难在最高点卖掉。在中国买股票是不能贷款的,但买房可以贷款,有杠杆效应。
黄金老:各位嘉宾对房价未来涨跌空间的判断都有所不同,那么如果把房产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它具有哪些特征,目前进行房产投资的时机又是否合适呢?
王皓:房地产这个投资工具有两个特征:第一,流动性不大。在二手房市场买卖房子,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交易的。第二,银行贷款这个杠杆是一把双刃剑。房价上涨的时候可以放大收益,房价下跌也会放大损失,甚至会出现负资产。另外,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购房者是相对弱势群体。中央政府希望房价适度增长,而不是暴涨暴跌。地方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是土地收入,一定不希望房价跌。开发商控制房价的操作方法就更多了。
我们在做投资理财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理财目标是什么。如果这笔钱打算养老用,那么可以考虑把房产作为一个投资工具;如果只是做短期资金管理,到房市去投资就不太合适。中国的房产投资都是大额投资,占用家庭大部分的资金,有风险存在,显然不符合分散投资的理念。
如果看好房地产市场,准备投资,房地产股票可以作为一种替代的投资工具。去年,在香港上市的富力地产股票最低跌到2.3港币,今年最高涨到19港币。从去年10月底到现在,很多港股的房地产股票都达到500%~1000%的增长率,A股市场同样如此。虽然股票市场不能做杠杆,但回报也相当可观,同时股票投资的流动性要比直接购买资产好得多。
黄金老:我也提醒大家注意几个问题:第一,购买房产一般会持有较长周期,而股票的价格波动太大,很难持有较长周期,同时也很难在最高点卖掉。第二,在中国,目前买股票是不能贷款的,但买房可以贷款,有杠杆效应。此外,我想再问一下,如果确定要买房,目前贷款政策怎样?应该如何选择合适的贷款方式?
李莹:现在买房贷款比较普遍,但是需要清楚,只有购买首套房才能享受首付20%。如果是购买第二甚至第三套住房,首付就要40%。依据最近的政策,改善型购房也可以享受首套房利率。所谓改善型购房,是指原来的居住面积小于当地平均居住面积,以北京为例,人均居住面积是27.17平米,低于这个数字购买第二套房可以享受20%首付。
选择贷款方式,一定要先考虑个人的承受能力。银行规定,借款人月还款额不能超过月收入的50%,以此购房人可以计算出自己的还款能力,再计算能够贷多少,最后去选择合适的房子。贷款期限最长为30年,银行会考虑贷款人年龄,通常要求在贷款到期的时候不能超过65岁。
黄金老:我还想对投资者提醒五点:自住性购房任何时候都是对的,不要关心价格是否高位;中国住宅地产的投资价值一般高于商业地产;中国低品质住房的价格上行空间不敌高品质住房;房价上涨时你所获得的收益会打折扣,下跌时你所遭受的损失会放大;借用房贷,要留有余地,需假定利率上涨50%后你的承受力。总结言之,整体来看,今年中国的房地产价格最初低迷,后来,居住型需求带来一定回暖,5、6月份开始,投资需求介入,企业生产型资金和信贷型资金推动,最终形成了快速上涨的局势。但是,个人资金的推动力量比较弱。随着政府对信贷资金规模的控制,下半年房地产价格上涨趋势会大大减缓,个人投资者应该谨慎购买。最后,是否应该买房,需要理财师及投资者根据自己不同的状况来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
话题:



0

推荐

黄金老

黄金老

19篇文章 13年前更新

1972年生,安徽安庆人,经济学博士,200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04),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中国改革开放论坛、中国国际金融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第十届共青团吉林省常委。

文章